第十三章 胡为民就是有种魔力(2/2)
不过,相比另外三篇文章,还是发表在青年报的《凌晨的光就在前方》更受欢迎。
其他三篇文章集中在对《苦恋》的批评,不像这篇更能激发青年的斗志,可谓老少咸宜。
拖胡为民的福,《燕京青年报》算是火了,这两天,不少读者往编辑部投递信件,还有评论家就胡为民的那篇文章发表评论,进一步提高了青年报的销量。
当然,事情有利就有弊。
这不,临近下班,苦逼的邮递员又驮着一麻袋信件来到报社。
“同志,有你们报社的信件。”
“怎么又是那么多?这都一天三趟了!”
“这不正巧证明读者喜欢你们呗。”
“我们编辑部人少,这一封封信拆,不得拆到猴年马月。”
“嘿,这不巧了,明年六月就是猴年马月。”
“嘿,您可真贫。”
“我谢谢您嘞。”
挥别贫嘴的邮递员,青年报编辑只能拎着一麻袋信件回到编辑部。
“哐啷。”
重物砸地的声音惊醒了埋头工作的编辑部成员。
“同志们,又有活了!”
“天啊,我们上午第一批信件都没看完呢!”
“那篇文章有那么大的魔力吗?昨天文章才见报,今天上午我们就收了两麻袋信件,全是讨论那篇文章的,我估计这一麻袋里面的也一样。”
“别抱怨了,咱们分一分吧。”
信件来了,他们还不能不看,万一有投稿,被他们忽视就糟了。
“让主编过来瞧瞧看!”
不一会,主编过来,他看到又一麻袋信件,也是很头疼。
他随手抽出一封信,只见上面地址是报社,但收件人是胡为民。
“咱们把寄给胡为民同志的信挑出来,找个机会带给他。”
“都带过去啊?”
“那怎么办,我们编辑部人少,还有工作,一封封信检查也没那个能力。”
“那其他信呢?”
主编摸了摸下巴,有了主意道:“还是和以前一样吧,挑一些观点不同的信件,将上面的内容刊发出去,如果能行成持续的讨论,对咱们报社也有好处。”
“好主意,还得是主编您啊!”
“少拍马屁多干活!”
说笑一阵后,主编感慨道:“这篇文章能有如此热度,证明青年的心还没有冷,他们还相信那一天能到来。”
“教员的教诲我们可不敢忘!”
“呵呵,望了你也是刚从学校出来的。”
“主编,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坚定得很。”
主编“冷笑”道:“我就不信这篇文章对你们就没触动?”
编辑们不语,大家都是知识分子,又刚经历过那个特殊时期,怎么可能一点感触都没有。只是,他们已经学会了隐藏自己的想法。
“新时代新气象,还是现在的年轻人幸福啊!”
主编抱着一摞信,说道:“大家把信分一下,加紧干活,争取早点下班。”
临走的时候,又吩咐道:“对了,小赵同志,明天你找个合适的时间采访一下胡为民同志,对了,还有稿费的事情,让胡同志不要担心,肯定少不了他的。”
“主编,我知道了!”
小赵是位女同志,全名叫赵莉莉,今年二十三岁,也是刚毕业没多久的小同志。
接到主编的命令后,小赵同志很兴奋。她很喜欢胡为民写的文章,觉得有深度,还能激励人心,比现在报纸上发表的那些官样文章要好无数倍。
同时,她还觉得胡为民觉悟高,是一个爱国的好同志。
只是,在她心中,胡为民的形象有些模糊。
她希望胡为民是个高大英俊有才气的青年,可理智告诉她,胡为民大概率是个胡子发白的老同志。
带着这种期望,赵莉莉一晚上都没睡好。
第二天,她在报社报道后,又请教了一番老同志该如何采访。做足准备后,她才照着地址,找到燕大。
如果放在后世,碰到这种大新闻,记者们的反应会很快。也许胡为民的文章火的当天,就会有记者来采访他。
但在这个时代,媒体的反应会慢几拍。
这不,赵莉莉是第一个来燕大采访胡为民的记者。
她走到门卫室前,透过窗户玻璃,看到一位年龄和她差不多大的青年正在伏案疾书。
“不愧是燕大,学习氛围就是浓厚,就连门卫都那么爱学习。”
“咚咚咚。”
赵莉莉敲响窗户。
胡为民抬起头,看到一张贴着窗户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