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出海(2/2)
比如他继让儿子娶了一位出身一般的孤女后,他的女儿,一出生就被先孝武帝封为公主的尊贵公主,竟然要嫁给一个侍卫孤儿。
那个侍卫虽说因为战功,现在也封侯了,但毕竟孤身一人,要出身没出身,要家族没家族,说长得好吧,也只能说是普通人,还不如霍氏兄弟好看。
要说有才能吧,他们霍府连下人门房都才华横溢,他当真算不得出挑。
可偏偏就是他,走了好运,能娶到公主。
大汉的驸马,并不会被限制上升通道,这小子,靠上了二霍,前程不可限量。
连续两场婚礼,把霍去病的家底,花了个干干净净。
幸好有霍光资助,霍姝的嫁妆才勉强凑齐,不比京中贵女差。
婚礼自然宏大,但因男方的出身和地位,还有男方亲友少得可怜,显得没有那么热闹。
新郎辛竹只有几位同僚来观礼,他以前在长安的几位兄弟。
他在扬州虽然也认识几位,但苦于太远,不能前来,只让委托官驿寄了些贺礼,而这些贺礼,大多也是婚礼后很长时间才收到的。
霍姝的长兄长嫂,远在海南,收到消息的时候,长安的婚礼都办完了。
只能补了一份礼来,而这份心意,霍姝并没有见到。
因为她也出海了。
她阿翁说,南北西,他都去过了,唯有东边的大海,他从未真正踏足。
现在趁着还未老糊涂,他也想跟着霍姚他们一去海上看看。
看阿翁和长兄长嫂都要出海,霍姝也想去,她和辛竹一说,辛竹道:“你去哪儿,我去哪儿。”
好一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辛竹从来不把自己的脸面当回事,只一心希望妻子高兴。
他们都是随性惯了的,只给霍光和皇帝留下一封信,就跑去海边了。
想要出海,先要造船,造大船。
幸好现在大汉的造船技术已经很成熟,这几位也不缺钱,半年后,大船造好了。
长安来了好几拨人,企图说服大将军放弃出海计划。
皇帝原本想封霍去病为王的。虽然高祖立下了“非刘姓不能为王”的祖训,但祖宗规矩是可破的。
连先孝武帝晚年都能改变自己的策略,现在的这位皇帝,更不是拘泥于祖宗规矩的人。
他要封异姓王,要不是霍光跪地死谏,他都想封霍光也为王的。
是的,霍府的两兄弟的功劳,非封王不能安抚了。
刘询原本想让霍去病在北庭王,西域王,南越王里挑一个的,但没想到他的意图在东边。
大海的深处到底有什么,都不知道。
目前大汉的楼船到的最远处是东瀛诸岛,东边的附属国是卫满朝鲜。
东瀛诸岛地薄人稀,经常发生地动和火山喷发,实在是不适宜人居住。
只有一些海盗,在沿海的一些地方占山为王,祸害过往的商船。
大汉派船出海剿灭过几次,但他们虽然人不多,但跑得快,朝那大海深处,或者某座山一散,就很难再找到。
楼船宏伟高大,不适宜去水浅的地方,是以海盗水匪时不时要出来为祸。
东瀛再往东,就没有人去过了。
大海不同于陆地,也不同于高上的险峻,海上自有另外一套生存法则。
“没关系,我们不懂,可以慢慢学,慢慢走,不急,十年八年,二三十年,都可以的。我大汉人,唯一不缺的,就是耐心。”
霍去病这话,李易安赞同。
她也跟着去海上,她是一个对新鲜事物保持热情的女人,她作诗作词,她喝酒骂人,她写书,收集金石和拓片,她豪气不输男人。
她虽然显得和这个时代格格不入,她和大宋也格格不入。
她的想法,不被旁人所理解,现在她遇到了这样的一家子,定要紧跟着他们一起,去玩从未玩过的东西,去没人去过的地方。
霍去病给皇帝和霍光都留下了书信,他自知自己这一去,大海无情,很有可能回不来了。
他在信里教导了霍光,不可跋扈,不可争权太过,不可和皇室联姻。
给皇帝的信,更是写了十几页,敦敦教诲,只读的刘询泪水连连。
霍去病告诫皇帝,外戚,宦官,还有那些文臣,都是需要防的。
而武将,虽然粗鄙,好战嗜杀,但谋略不足,可重用,但不能权柄过高。
并暗示皇帝是时候可以削一次爵了,把霍家的这几个爵位,一并削去。
本始二年,皇后许平君诞下皇帝长子,母子平安,举国节庆。
朝中大臣也松了一口气,先昭帝没有留下子嗣,使得皇权又落到了卫氏手里。
这皇权更迭,是大事,难事,也是险事。
幸好,天佑大汉,让帝国有惊无险的更替,并在新帝登基的次年,就诞下了长子,帝国后继有人,先祖保佑,老天保佑。
也是在这一日,一艘超级大的楼船,从运河起航,它将沿着运河东进大海,然后驶向那未至的远方。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