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回国,大旱将至(2/2)
短短半个多月的时间,榆林港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通往内港的水陆要道咽喉处都修了十余座简易炮垒,内港西侧的水寨中更是凭空多出了数以千计的高脚木屋。
其中更有几座用石头修筑的房屋正在施工,林海好奇地问黎忠国道:“哪来的这么多石料?怎么不用来修炮台?”
黎忠国道:“这是珊瑚石,大东海的岸边到处都是。这石头不经打,但是用来盖房子挺好,住在里面冬暖夏凉,我们也是跟临川场的盐户们学的。”
“甚好。”林海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来这帮海盗和临川盐户们处得不错,他接着又问道,“你们这里有什么困难没有?”
“别的倒没什么,就是崖州的米价有些贵。”黎忠国部的启动资金都是林海给的,但主要给的是银子和火器,口粮只带够了一个月的用度,所以他前不久派船去了一趟崖州买粮。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琼州府土地贫瘠,米价向来都是要贵一点。”
“但今年比往年更贵……”黎忠国说着又道,“听说是广东好几个府县遭了春旱,今年的收成估计好不了,所以琼州府有不少米商都开始囤米,想要等到价最高时再卖。”
“广东春旱?”林海闻言有些吃惊,春旱一般在北方和西南地区出现得较多,在东南沿海可不多见。
米商毫无疑问是对旱灾嗅觉最灵敏的群体之一,既然有不少米商开始囤积居奇了,看来今年广东的情况不容乐观。
林海猛然间想起一事,在另一个时空的崇祯元年,郑芝龙在九月份受抚于闽抚熊文灿,之后应后者的要求招抚了数万灾民去台湾开荒。
更加不可思议的是,福建地方政府竟然还给这帮人发放了银子和水牛。须知连年的海上战乱早已让当地藩库里跑老鼠了,而熊文灿又是崇祯年间有名的大贪官……
由此可见,这场旱灾看来不光发生在广东,很可能福建也受灾了,而且情况十分严重,直到年底都无好转。
事实上,年底都是乐观估计了,真实的情况比林海想象的还要严重。明末的连年大旱是史上罕见的,陕西的连续十四年大旱自不必说,就连广东和闽南在崇祯初年都连着旱了两年多……
“黎大当家,我需要你借一条船给我,我要派人去一趟东京。”林海说的东京并不在倭国,而是后黎朝的首都升龙城,也就是后世的河内。
得知了闽广地区今年会有大旱之后,他可谓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旱灾将会加速移民进程,忧的则是大规模移民所需的粮食该从哪里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