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明末辽东从军行 > 第三百零四章 新的家园

第三百零四章 新的家园(2/2)

目录

刀耕火种、开垦荒地是中华先民自古以来的优秀天赋。面对着属于自己的土地,移民们发挥出了极大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他们在官府和当地村民的帮助指点下,先是沿着自己的地界挖出一道浅沟,这样不仅能清晰标示出自己土地的范围,而且在放火烧荒时可以起到防止火势蔓延的作用。然后再放火烧荒,并将烧尽的草木灰翻耕进泥土里,以便增加土地的肥力和有机成份。

对于沼泽和湿地,移民们先是挖掘排水沟渠放干积水。然后再仔细查找湿地和沼泽中存在的泉眼。能堵上的堵上,不能堵上就挖大缺口作为种地灌溉用的水源。或者把这些泉眼用沟渠连接起来,将多余的水引到低洼之处形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水泡子,作为防旱储水之地。

至于住房,因为叆阳现在正在进行“归村并屯”,各村屯住房较为紧张。所以移民们也要参与其中,自己动手与本地村民共同修建自己的住房。因此叆阳周边的村屯,目之所及都是一派繁忙景象。

对于农业,杨林把自己知道的后世知识都拿了出来。什么除草、预防病虫害、肥料使用,甚至大棚种植、无土栽培等等。可是在没有先进生产力和科技的支持下,他的知识能用的上极少。再加上他本身对农业的知识储备不多,有许多知识倒不如现在农民自身的实用。

先期将移民们安置好后,孙家等商贾向杨林报账。这次招募移民共花费白银五千余两。虽然对外说是商贾们招流民来种地,但实际上是杨林在主导这事儿,钱也是他出。毕竟不能啥事儿都让商贾们出钱,他们的财力也是有限的。只要他们能留在叆阳经商,那么就有税收来源。所以鼠目寸光、杀鸡取卵的事儿不能干。

五千两银子让杨林肉疼的不得了,可是为了发展必须这么做。好在银矿那边的建设进度一天比一天增进,他为此也是充满希望。

不几日,离家快一年的王长水他们来了消息,说他们在北直隶把战利品变现的事进行的很顺利。已经将大部分战利品都卖了出去,获利三万两银子。已经换成银票,不日由李丁、吴小七、乌扎拉特等亲自送回叆阳。

王长水还在信中说,余下的战利品还有大概一万两银子左右。等处理完后自己再回来。另外他还说孙家在这件事上出了大力。没有他们在京师人脉和铺面的帮助,这些战利品变现不能这么快、也不可能这么顺利。其中原因是孙家早些年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手段,与朝中现任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讲的孙承宗孙大人攀上了远亲,所以他们家才能在京师中有铺面。所以关于这件事,王长水希望杨林能对孙家表示真诚的感谢。

杨林对此没有异议,在惊讶孙家这些商贾的能量巨大的同时,立刻带了一大堆礼物以及三千两银子上门感谢孙家。孙家与杨林合作这么长时间算是很熟了。但见其亲自上门拜谢依然热情的不得了。双方在寒暄了一阵后孙家只收了礼物,银子说什么也不收。称算是劳军了。

杨林对孙家的高情商打心底里满意,因此在推脱了两次也不再坚持留下银子。但是与其签下了采买一千套迷彩军服和斗篷的协议。也算是变相的感谢他们。

出来后杨林咂摸咂摸嘴儿,暗道这世间事怎么这么巧。孙承宗孙大人啊,这位可是明末著名的名臣。就这么突然出现在自己眼前了?看来民间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孙家这种远在辽东不起眼儿的商贾,竟然能与他搭上远亲。这在这个时代可是了不起的背景。自己以前只是听说他们家在朝中有人,没想到竟是这位“大神”,实在是出乎意料。

杨林感慨,那么自己在叆阳所做的一切孙承宗是不是都知道?可知道了又怎样!自己又没有私心,只是手段与其他人不同罢了。但是孙承宗后来升任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并执掌辽东军政之后,上疏弹劾了一批在辽东和西南战事中(安奢之乱)的“误事之臣”。其中就包括熊廷弼和曾举荐他的方震孺。自己也算是熊廷弼提拔重用的人,假如等他上来自己该如何与他相处?

杨林捋了下思绪,在明末孙承宗算是屈指可数的懂军事的文臣。从他最后举家殉国的结局来看,他的人品和对国家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历史记载肯定会和实际情况有出入,他能举荐袁崇焕这样在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那么也一定会有自身的局限性。而局限性最大的弊病,就是看不到和听不进自己认知以外的事情。

自己作为一个小小的游击,在叆阳不断做出与其他人不同的事情来。往好的方面讲是为了国家,往坏的方面讲就是“阴蓄异志”。在封建王朝里你不按规矩和制度办事,随便破坏官场形态和平衡,那么你想干什么?不是“阴蓄异志”又是什么?

杨林想罢看了看天,不管孙承宗以后执掌辽东对自己怎样,现在想这些还为时过早。还先把眼前的事办好再说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