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诸葛亮与王猛(2/2)
王猛出山投靠苻坚之时,刚过而立之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决定出山之日,已经二十七岁,距离而立之年不远。
可以说他们早已经把自己锤炼得满腹经纶,博古通今。
王猛出身于北海郡剧县,诸葛亮出身于琅琊郡阳都县,北海与琅琊相邻,皆属齐鲁之地。
两人去世之时,皆是五十余岁,留给了后人许多想象空间。
如果王猛晚死二十年,苻坚绝不会发动淝水之战,即使发动也不会落得如此惨败,直接导致前秦崩盘,自己也魂断五将山,被绞死于新平佛寺内。
王猛临终之前,曾经嘱咐过苻坚:“晋室现在虽然苟且偷生于江南地区,却仍然是华夏的正统,无论是士人还是百姓皆盼望晋国能重拾破碎的山河。
现在最好的方法就是任用贤良仁德之士,与晋国交好。臣死之后,希望陛下不要图谋晋国。
投降我们的鲜卑、羌虏才是我们的仇敌,任凭他们发展下去,一旦我们出现衰弱之势,定会成为我们的祸患。
常言道:祸患生于肘腋之下,希望陛下能够除去他们,方能长治久安。”
不过苻坚并没有听进去王猛临终的肺腑之言,不但没有解决国内暗藏的民族矛盾问题,反而将目光投向了东边的晋国,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如果诸葛亮晚死二十年了,有没可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不但造出了木牛与流马作为物流工具,以此想抹平两国国力之间的差距。
当时的情况是司马懿在渭水大败后,据天下十倍之地,坚壁不敢出,活活熬死了身体已经不堪重负的汉丞相。
魏明帝曹叡非常担忧,多次为司马懿增加守备兵力。
他们两人都是各项全能,出将入相的顶级大才,内政方面顶级,战略顶级,善于治军,军事与谋略方面亦是不俗。
王猛平定五公之乱,俘虏陇西军阀李俨,攻灭前燕;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中,以一州之地,率步卒数万,长驱祁山,天下震动,打出了饮马河、洛的气势。
王猛兴邦强国,把持前秦大小军政事务,将前秦治理得国富兵强。当时的百姓歌唱道:“长安大街,杨槐葱茏;下驰华车,上栖鸾凤;英才云集,诲我百姓。”
史载:“兵强国富,垂及升平,猛之力也。”
诸葛亮接手的是蜀汉经过襄樊、夷陵两战失利后的烂摊子,却依靠自己顶级的治国能力,不但将刚刚跌入谷底的蜀汉治理得:“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
甚至在面对道路最艰险的蜀道,最难以翻越的秦岭,统一且国力远胜自己的魏国,魏国历史上最英明的皇帝(曹操未称帝),最强的防守大神时,史载:“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