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悬疑推理 > 我有一只三足金乌 > 第143章 怒火中烧

第143章 怒火中烧(1/1)

目录

在开州城风云突变的消息,如同一阵狂风,瞬息间席卷了整个大唐的每一个角落,激起了千层浪。而在这片波澜中,最令万民哗然的,莫过于那颗曾经璀璨夺目的星辰——魏王李泰,竟陨落于黑暗的深渊,选择了与突厥铁骑并肩,成为了大唐的背叛者。

他,非但没有守护住西漠的坚城,反而亲手为突厥大军敞开了通往中原的大门,连并州那座历史悠久的城池也未能幸免。这不仅仅是城池的沦陷,更是民心与信仰的崩塌。更令人脊背发凉的是,李泰仿佛拥有了一双透视大唐脉络的慧眼,那些深藏不露的军事机密,包括太唐腹地那些鲜为人知的战略要地、地势优劣,皆被他一一洞悉,并毫无保留地泄露给了虎视眈眈的突厥人。

突厥大军因此仿佛拥有了先知之能,他们的每一步行动都显得诡异莫测,如同夜色中的幽灵,让大唐的子民和将领们捉摸不透,仿佛整个大唐的防御网络在他们面前都变得透明而脆弱。守城的将领们夜不能寐,每日里提心吊胆,生怕那毁灭性的铁蹄会在下一秒就践踏在自家的城墙上。

长安城内,更是人心惶惶,街头巷尾议论纷纷,昔日对李泰寄予厚望的民众与朝臣,此刻都陷入了深深的震惊与不解之中。“这怎么可能?为何会是魏王?”这样的疑问如同回声般在每个人的心头回响。朝堂之上,那些曾坚定站在李泰身后的大臣们,此刻也面色铁青,他们曾深信李泰的才华足以让他东山再起,却未曾料到,这份才华竟会被如此扭曲地利用,成为了大唐的噩梦。

李泰,这位曾经的智者,用他那在《括地志》中展现无遗的地理之才,为突厥绘制了一幅详尽无遗的大唐山河图,更将大唐的兵力部署和盘托出,这不仅仅是大唐的灾难,更是对他自己才华的一种讽刺与亵渎。他的行为,无异于亲手将自己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同时也让那些曾经支持他的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恐慌。

皇宫大殿内,此刻静得只能听见每个人急促的心跳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到极点的紧张氛围。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都在暗自思量,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将会如何改变他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影响大唐的未来。而那些关于李泰的议论与猜测,如同野草般在皇宫内外蔓延,成为了这个时代最深刻的烙印。在那压抑得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的时刻,众人心中犹如背负着万丈深渊的巨石,每一丝呼吸都沉重异常。李世民的声音,低沉得像是夜空中最远的星辰,轻轻触碰着空气,却激起层层涟漪。“我们,何去何从?”这简短一问,沉甸甸地落在每个人心头,无人敢轻易接话。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言而喻的紧张,尽管李世民未直接提及李泰之名,但那份因亲子背叛而生的痛苦与愤怒,如同暴风雨前的乌云,厚重而压抑。每个人心中都明镜似的,这场无声的风暴,源自最深处的家族裂痕,却又被权力的锁链紧紧束缚,无从宣泄。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穿透了沉默,带着一丝决绝与希望:“殿下,是时候让并肩王苏云展现他的雄才伟略了!他麾下的十万精兵,定能如蛟龙出海,让那突厥大军灰飞烟灭!”此言一出,众人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仿佛是在茫茫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们心中暗自庆幸,大唐有此等英才,是国之幸事,民之福祉。

然而,李世民的回应却如同冬日里的一盆冷水,浇熄了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出动并肩王?你们可知,突厥大军犹如流沙中的幻影,行踪飘忽?盲目出击,岂不是让精兵良将去做无头苍蝇?”他的语气中既有责备也有无奈,战场之上,情报比刀剑更锋利,一步错,满盘皆输的道理,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于是,一场紧急的部署悄然展开。李世民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回响,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即刻起,全力侦查突厥动向,务必做到知己知彼。同时,调动所有可用之兵,严守长安,确保皇家安危与都城无虞。”他的目光如炬,穿透重重迷雾,直指问题的核心——长安,这座帝国的心脏,不容有失。

长安城内外,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悄然上演。密探如影随形,穿梭于草原与荒漠之间,只为捕捉到那最微妙的敌踪。而城内,则是另一番景象,军队严阵以待,百姓也自发组织起来,加固城防,誓与长安共存亡。

这一切,都源于李世民那冷静而深远的布局。他知道,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不仅要赢得战争,更要守护好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安宁与繁荣。突厥的威胁虽大,但只要策略得当,人心齐整,大唐的辉煌必将照亮前行的道路。在浩瀚的时空画卷中,李世民与李泰的恩怨,被一场前所未有的创意风暴重新编织,成了一段交织着智慧、背叛与复仇的传奇。

李世民,这位大唐的天子,面对亲子的背叛,他的声音穿越时空,化作一道冰冷而决绝的闪电:“传令四方,魏王李泰,勾结外敌,叛国逆君。一旦发现,无需请示,就地正法!”这不仅仅是一道命令,更是父子情深的彻底崩裂,是帝王权术下无奈的抉择。李世民心中五味杂陈,悔意如潮水般涌来,他暗自思量:“若早知今日,当初便应狠心将其贬为庶民,也不至于今日皇室蒙羞。”

这消息如野火燎原,迅速在大唐的每一寸土地上蔓延开来,将领们的眉头紧锁,百姓们议论纷纷。而身处太唐核心的李泰,得知这一消息后,心如刀绞,却又怒火中烧,他仰天长啸:“父皇,您既无情,儿臣又何须有义!”这声呐喊,是对命运的不甘,也是对未来的决绝。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