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寻找希望(1/1)
这番话,如同甘霖洒心,让阿使那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但那份深埋的不安,依旧如同暗流涌动,难以名状。正当他犹豫不决之际,李泰再次抛出惊世骇俗之策:“何不让我领一队精锐,绕道奇袭长安,直取李世民首级,让大唐朝野震动,而将军您,则稳坐梁州,静观其变!”
此言一出,阿使那眼中光芒大盛,仿佛整个世界都为之色变。他猛地一拍案几,豪情万丈:“妙哉!就依此计!你领精兵突袭长安,我守梁州,待你凯旋,共饮庆功酒!”
李泰故作迟疑,嘴角却勾勒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笑意,仿佛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既如此,我便勉力一试。但望将军在此,稳如泰山,待我捷报传来。”
转眼间,战局风云再起。第二百三十八章,梁州城下,战鼓雷动。大唐与突厥的较量,已悄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突厥将士们,在得知“叛将”李泰已成功渗透敌后,且梁州城已然成为他们坚不可摧的后盾时,无不士气大振,高呼:“战功就在眼前,大唐疆土,指日可待!”
在梁州城内的某个角落,李泰的嘴角再次扬起,他的布局,远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深远。而他与阿使那之间的这场博弈,才刚刚拉开序幕……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梁州城下,风起云涌,一封密报如暗夜流星,划破了大唐将领们沉寂的心空。消息如野火燎原,迅速在军营中蔓延——“突厥铁骑,已兵临城下!”这一刻,无数双眸子在灯火阑珊中闪烁,不仅仅是警惕的寒光,更是贪婪与渴望交织的火花。
对于这群铁血男儿而言,战争的阴霾下隐藏着光芒万丈的机遇。他们并非嗜战成性,而是渴望在那金戈铁马的战场上,以血肉之躯铸就荣耀的丰碑。军功,这二字如同磁石,牢牢吸引着每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将军。试想,若无这赫赫战功,晋升之路岂非漫漫长夜,望穿秋水?他们怎能甘心,让自己的命运如浮萍般漂泊,在无尽的等待中耗尽青春与热血?
而蓝田县,这片孕育勇士的热土,更是将“军功”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那里的士兵,即便是最底层的百夫长,也身负官职,闪耀着荣耀的光芒。将军们更是如星辰般璀璨,他们构建起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军阀体系,其背后的支撑,正是无数次以命相搏换来的军功累积。李世民那慷慨的封赏,不过是他们英勇无畏的应得之物。
如今,突厥大军竟选择在梁州城固守,这无异于主动卸下了他们的翅膀,将天空让给了大唐的雄鹰。这一变化,如同神赐的契机,让大唐将士们热血沸腾。尤其是想到那位犯下滔天大罪的李泰,此刻如同待宰的羔羊,谁若能将其擒获,那便是无可比拟的荣耀与功勋。
然而,在这汹涌的战意之中,一丝理智的涟漪悄然泛起。“是否应当知会并肩王苏云?”这轻声一问,如同投石入湖,激起层层波澜。众人心中虽有迟疑,却无人敢轻易发声反对。毕竟,苏云之名,在大唐军中犹如定海神针,战无不胜的传奇,让人心生敬畏。
反对的声音虽未出口,但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微妙的张力。他们深知,若未将此事禀报苏云,一旦战事有变,后果难以预料。苏云,这位智勇双全的军神,他的每一道指令都似乎能洞察先机,扭转乾坤。因此,即便心中有着对军功的无限渴望,大唐的将士们也不忘深思熟虑,毕竟,在这场关乎国运的大战中,任何一步都需谨慎行事。
于是,一封加急密函,在夜幕的掩护下,悄然向并肩王府疾驰而去,带着大唐将士们的信任与期待,也带着对即将来临的辉煌战役的无限憧憬。在那片被烽火染红的天地间,一旦命运的天平倾斜,他们这群曾经并肩的战士,非但不能共享荣耀的果实,反而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历史的车轮将无情碾压,他们的名字,或许会被编织进一段段暗含讥讽的篇章,成为后人口中“沉默的共谋者”,背负着“知情不举”的沉重十字架,在时间的尘埃中蒙羞,遗臭于千秋万代。
想象一下,未来的史书上,不仅记录着战场的硝烟与血腥,还会夹杂着这样一幕幕场景:孩童围坐在老槐树下,听着老人们用低沉而神秘的语调讲述着那些被遗忘的英雄与“沉默的大多数”。在这些故事中,他们不再是英勇的战士,而是被无情地贴上了“懦弱”、“背叛”的标签,每当夜深人静,这些话语便如同幽灵般在他们曾经坚守的土地上徘徊,久久不能散去。
然而,在他们心中,还残存着一丝微光——通知苏云。但这念头如同饮鸩止渴,因为苏云,那位被誉为战神再世的将领,携带着他那支传说中无坚不摧的七万铁骑(实则心中默念,知他军力远超此数,乃至十万之众),一旦得知消息,其雷霆万钧之势,定能让突厥大军闻风丧胆,溃不成军。但胜利的果实,那耀眼的光芒,将全数汇聚于苏云一人之身,他的传奇将再次被世人传颂,成为不朽的神话。
而他们呢?或许能勉强挤入功劳簿的角落,冠以“胁从之功”,但那不过是胜利盛宴上残羹冷炙般的慰藉,远不及亲眼见证自己亲手扭转乾坤来得痛快。在这场关于荣耀与牺牲的博弈中,他们仿佛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每一步都重若千钧,每一念都关乎生死荣辱。
于是,故事里添上了一抹悲壮的色彩,他们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沉默中孕育反抗,或许正是这份不甘与挣扎,最终让他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抹不同于“遗臭万年”的复杂印记,成为了后世解读这段历史时,一抹不可多得的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