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小说 > 迷雾星球的曙光 > 第45章 察心定义虚幻界,妙心不动真如境

第45章 察心定义虚幻界,妙心不动真如境(1/1)

目录

我们再看妙成龙和盛施圆的学习进度,他俩今天学了《念法西域记》的第七记:

我如是问上师:我观空间虚通不摇动,既然说我们的心性也空寂不摇动,那这两者有啥关系?

上师回答:从心性的角度来看,我们所感知到的空间并非真实存在的实体。当我们察觉到虚空时,这个空间实则是心的觉了妙明之性妄为见性,尔后又有虚妄的识知所呈现出来的幻相。空间没有固定的大小,我们内心识知定义了空间范围,也决定了虚空呈现的模样。比如我们看星星,瞬间就能看见并认知它,这一过程就在刹那间完成。如果我们去判断星星的远近,此时所认知的空间大小,就局限在这个判断范围内,而宇宙本身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大小。

有人可能会问,闭眼时看到的黑暗也是空间吗?答案是,不管你看到的是空,还是黑暗中无有所触是空,这都是人们的感知定义,这种感知因心而有,并非空间真存在而说是或者不是。自己定义的东西,能圆其说我们会相信是,不能圆其说就会说不是。那黑暗到底是不是虚通的,算不算空间,也是我们定义的,比喻一个瞎子走路不被挡就是空,被堵住了就是不空,如果不用眼睛看到,用通堵来定义空间是否存存,我们看能不能自圆其说呢?若以此标准,站在地球上,脚下的土地并非虚通,那地球占据的空间就不存在了,那地球如何悬于空间绕着太阳转的呢?显然,通畅与阻碍本质都是心性妙体,合一无别的,这种菩提妙心真体能以明知赋予自身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的定义。

对于科学观点中宇宙空间源于奇点大爆炸的说法,从心性定义的角度也是不能圆其说的。假设奇点爆炸,那奇点之外是什么?若奇点没有外部,它就不是“点”,而是无限封堵的状态,如此缺少了外部虚通,也就无法爆炸;若奇点有外部虚通,那外部本就是虚空,又怎能说虚空是由它爆炸产生的呢?

那么,空间、物质、世界、身体和生命这些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答案是因我们的心性太过于妙明,虚妄的定义了这一切,而又虚妄的呈现了出来,而此菩提妙明性体,空寂不动且觉知性常住不灭,当觉知自己一无所有的本质时,觉知本身反而却产生了虚幻相状,觉知也就脱离本身妙明的真知,就叫做“无明昧空”。如此昧空,不着一物的暗就定义产生了,然后因暗对立定义了明亮,明亮贯穿冲破黑暗时,碍相也就定义了出来,同样虚空也就一并定义产生了。然后虚空之中凝聚明暗的边际相、就是最小的阻碍相、即色的最小边际、光子也就定义了出来,人们说它是微粒,其实不然,它就是明亮本身,即心的觉明本身,此明亮冲散黑暗的过程就定义了运动,即风轮,此风轮也是我们说的能量。从而因风轮执持的世界也就产生了,所以光子,性地真空,性空真风,它是一切能量的源泉,也就是说心的觉明本质才是一切能量的源泉。

如此觉明妙心光明显化的虚空,说它静止不摇动,本质还是我们的心体妙无空湛从未动摇。有了空间之后,明暗在虚静中变化,相同中出现差异,差异的相表现为动态,即风大;风大与空大相互作用,阻碍的相也就定义产生了,坚固碍相就形成大地,即地大,所以,这地大的最小处就是色边际相,就是光子。然后风地相摩,光子才是风地的实质又会被体现出来,即火大为变化性也就产生了。这样经过火的灼烧,坚硬的阻碍相变得柔顺,水大就产生了。所以风地相摩处,常常火光四散,流态下沉。通过上面顺序不难理解,此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本质都源于无上菩提妙心的觉明本质,是自心对自心的认知创造了这一切,此种种定义,虽有说义,并无实质存在。既然是说义,所以就产生了因为所以的因缘义,世界也就因缘相继不断了。然种种缘起,实则性空。

那我们该如何感知这玄妙的心性呢?世间一切现象,包括空间,都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感知。这六根也是五大缠缚觉明本心,即六贼分心。所以,当我们观察六根的一切活动,从中就能体察菩提妙明元心。消除所有烦恼与迷惑,就能体悟菩提妙明真性。若执着于“心”的概念去寻找心,反而会陷入对世间表象的执着,在轮回中流转。

既然六根变化源于妙心认知且是虚妄的,为何还说有“漏”(烦恼)呢?这是因为世人不明白妙心与幻法的本质,错将虚妄当作真实,一旦迷妄成真,就叫做“漏”。实际上,真与妄本无差别,一旦认清一切因定义而有,说有实无,因缘变幻,虚幻不实,便可脱离迷惑,达到如来的“三摩地”(正定)境界。

我继续问道:觉悟者脱离虚幻后,还会陷入轮回吗?

上师回答:业障与果报由自己承受,才有轮回之说。若能放下颠倒妄想,摆脱因缘聚合的束缚,对一切定义不生起迷恋之念,自己就不受,就能达到佛菩萨的境界了。轮回是源于将定义的虚妄认作真实,此种种定义虽然因缘变化,但本质上菩提妙心不动不转,是其妙性成就了此种种变化。

情感的定义迷障,是世人最大的迷惑,也是生命与身体产生的根源。人因执着情想而生出身体,进而六根错认世界真实存在。世界的延续,本质是虚妄心识定义在生命间的传递;若无这种传递,世界的“存在”便无从谈起。

菩提妙心无形无相,它空寂澄澈,圆满觉知一切。有障碍时显现,无障碍时空寂不动,常隐于无形。障碍显现时,它呈现为虚空、物质、感受、概念等世间一切现象与心念。世间万物因心的障碍,妄说因缘聚合而成形,内心的种种念头也因心的障碍而妄说种种心。识心的障碍恰恰使得妙幻法性得以体现——菩提妙性虽超越识障,不染一尘,但幻法离不开识障的参与。

妙成龙合上书页,指尖轻抚过泛黄的纸页纹路,目光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原来我们平日里深信不疑的空间、物质,乃至情感与生命,竟都是心性的‘定义游戏’。就像我们看星空时,总执着于丈量星河的距离,却不知这丈量本身,就是心编织的网。”

盛施圆微微颔首,眉间凝着几分豁然:“是啊!就像盲人以通堵辨空间,我们何尝不是用六根编织的滤网认知世界?若按此理,科学执着于奇点爆炸,不也像在梦中寻找梦的源头?”他忽然轻笑一声,“想起昨日实验里,总在纠结光子的轨迹,现在想来,倒像对着镜花水月穷追不舍。”

妙成龙起身踱步,窗外月光洒在他肩头:“但这‘虚妄’二字,反而让我生出新的困惑。若一切皆虚,那此刻我们的对话、对经文的感悟,又算什么?”他转身时,眼中带着几分困惑,“上师说消除烦恼、狂性歇灭就能体悟真性,可烦恼明明也是心造的幻象,又该如何消除幻象中的幻象?”

盛施圆沉思片刻,拾起案头的烛火轻轻摇晃:“或许烦恼本就无需‘消除’。就像烛火摇曳生影,我们若盯着影子试图抓牢,反而被虚影迷了眼。若能看见烛火本身——也就是那不动的妙心,幻象自会消散。”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兴奋,“就像我们学物理,若执着于公式推导,反而会忘记宇宙本就源于那不可言说的觉明定义。”

妙成龙突然击掌,眼中满是欣喜:“原来如此!轮回与解脱,不过是一念之间。当我们执着于‘我’在轮回,便困在虚妄定义里;若能跳出这层执念,体悟妙心本空,当下即是如来正定。”他望着窗外的夜色,喃喃道,“这大概就是‘性空缘起’的真意吧?”

两人相视一笑,烛火在寂静中轻轻跃动,仿佛也在为这顿悟而欢喜。窗外夜色如墨,却遮不住他们眼中那一抹明悟的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