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张艳红来串门(1/2)
转眼间立秋,这边的天气比以前军区要冷,刚立秋,就迎来萧瑟的秋风,晚间阴凉。
还好有石头劈好的绊子,天凉了,可随时烧炕。
这边入冬早,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入冬,棉衣要提前准备。
军人服务社那边早早排起了长队,大家要买棉花,买布料,给家人赶制棉衣。
宁晓晓和王桂花在家翻找衣服。
王桂花翻出一摞衣服:“前两年,你给我做的棉衣,毛衣都八成新呢,我的衣服够了,今年可不做了。”
宁晓晓也翻出了衣服,她以前也做了好多衣服,今年不缺衣服,穿旧的就行。
付嘉鸣最省事,军区每年都发新棉衣,完全不用自家操心。
她给旺仔做两套就行,小孩子长的快,年年都得做新衣服。
王桂花叠起衣服:“嘉鸣的军大衣都挺好的,旧的不穿了,拆开给旺仔缝棉衣,做两套都够用了。”
宁晓晓把衣服塞回柜子,拉着妈妈出门:
“妈,旧棉花不暖和了,小孩子用不了多少棉花,咱买新的。”
工资根本花不完,没必要这么省,她就一个孩子,吃穿好一点没问题的。
王桂花笑道:“行,那我也给石头买块布料,把他的军装拆一拆,给他做套普通棉衣。”
这几年石头一直在军区,她都没管过他,现在退役了,虽说单位发衣服,但她想给儿子做一套。
宁晓晓和王桂花加入了排队大军。
军嫂们凑一块聊天:“服务社上了很多布料和棉花,都说这边冬天冷,不知道有多冷。”
“尽量做的厚一点,听说冬天零下四十多度,能冻掉耳朵。”
“这边没有裁缝铺,我家里六个孩子,做衣服都愁得慌。”
“做衣服不算啥,主要是没有弹棉花的,家里旧棉花弹弹还能用,却没地方弹。”
王桂花听着就觉着冷,家里那边冬天零下十几度,她都觉着冷的不行,这边零下四十多度,咋过啊。
衣服一定做的厚厚的,能做多厚就多厚。
“大娘,晓晓来了。”好多人打招呼。
几个军嫂笑着和宁晓晓说话:
“这边买东西着实不方便,家里好多要买的,我一直懒得进城,一来一回太远了。”
“要是有个公交车就好了。”
宁晓晓笑着回应:“我回去问问付团长,咱们这能不能开个公交车。”
众人眼眸发亮,她们就知道,和晓晓说有用,好使。
人家能当领导夫人,真的为大家谋福利,办实事。
大家说的话,聊着天,宁晓晓买了几尺棉布,几斤棉花。
服务社今天到了布料和棉花,魏营长媳妇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小姑魏桂香过来帮忙,称棉花裁布料,手脚十分麻利。
宁晓晓笑道:“你一个人拿工资,还搭一个干活的。”
魏营长媳妇笑着算账收钱:“我家桂香,勤快,没事就过来帮我,早晚是我的活,早干完早利索。”
魏桂香在那边和王桂花聊天,热情道:“咱们这有不要票的土布,您要不要?”
王桂花立即多买了几尺,现在布票多紧张啊,买回去不做衣服也能做被子,平日缝缝补补都需要布。
王桂花在这聊了好一会,人太多,才回家。
本来想少买点,最后母女俩满载而归,宁晓晓看着一大堆布料,呃,好像有点多。
王桂花立马就要做衣服:
“不多,我给嘉鸣也做一套,他小时候,都是我给他做的,多少年没做了。”
“行,他都是军装,做套常服,以后出门换着穿。”宁晓晓笑着应下,跟妈妈一块做衣服。
其实,付嘉鸣还是穿军装好看,显气质,但不能拦着妈妈当慈母嘛。
付嘉鸣回来,见炕上铺着一大堆布料棉花:
“咱们进城找个裁缝铺做吧。”
提到进城,宁晓晓想起来:
“咱家人口少,好做,不像别人家,孩子多。今天大家还提了,说没有公交车,咱们这能申请公交车吗?”
付嘉鸣挂上军帽:“申请也没用,没那么多公交车,通不到我们这。军车每月都进城采买,想进城的可以蹭车,坐不下多派一辆车,咱自己开个军车线路。”
宁晓晓惊呆,就这么容易就办成了?
果然上头有人好办事啊。
原来都是领导一句话的事。
“付团长,你真好,为民办实事,是咱们军区最好的领导。”
宁晓晓和他玩笑一会,想起来给张艳红写信。
张艳红想过来看张继业,来回不方便,和她说一声,以后每个月通军车了,可以蹭车过来。
信刚写好,塞进信封,一开门,张艳红领着毛桃站在门口。
宁晓晓惊讶:“艳红,快进来,我还正要给你寄信呢。”
稀客啊,张艳红不是个爱串门的人,她们离着虽然不远,但交通不便利。
张艳红不好意思道:“我领孩子过来玩。”
自从上次见面,旺仔说家里有多好多好,她儿子就惦记上了,天天吵着要来玩。
她过来找弟弟的,毛桃非要跟着,没办法领他来玩一次吧。
王桂花收拾好杂乱的布料,热情给她们拿吃的。
张艳红拎着两包吃的,一包是狍子肉,一包是干蘑菇。
这回轮到宁晓晓不好意思了:“咱们这么熟,你还带东西,拎着怪沉的。”
上次张艳红请他们吃国营饭店,这回又带了好多吃的上门。
张艳红腼腆道:“狍子肉新鲜物,你们尝尝,我吃着味道还行。”
王桂花拎进厨房去做饭了,热情得让她留下吃饭。
宁晓晓知道她来干嘛的,一看领孩子过来的,就知道,旺仔显摆过头了。
她领着毛桃:“走,宁姨领你找旺仔和婉儿玩去。”
张艳红跟着一块去了,顺便逛逛军区。
“你们这里好空旷,比我们军区占地面积都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