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知人篇(一)(1/1)
《长短经·知人篇》主要探讨了知人的重要性以及方法等内容。
知人的重要性
《长短经》开篇就提出“知人者,王道也”,意思是知道如何使用人才,是做君王的道理。可见其将知人视为治理国家、成就王道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了解人才的特点、能力和品德,才能合理任用他们,让他们各展其长,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
知人的难度
《长短经》中提到“知人未易,人未易知”,并引用孔子的话“凡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来说明知人的困难。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天气还要难以测量,人外表淳朴,内心却深藏不露,有的看似忠厚却骄傲自满,有的看似有长者之风却是小人等,这说明人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仅凭外在表现很难准确了解一个人的真实内心和本质特点。
知人的方法
虽然知人困难,但《长短经》也蕴含着一些知人的方法。比如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举止、言语谈吐、待人接物等方面来了解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不可深交的人,如“损人”,即盛气凌人、习惯以骄横态度压人,说话总想占上风,千方百计掩盖自己不足和无能的人;“无质人”,即总是一副讨好别人的神情,说话阿谀奉承,粉饰自己言行的人等。通过对这些负面类型人的描述,从反面提供了判断人的标准,帮助人们在知人时避免与这类人交往或任用他们,以免带来不良后果。
《长短经·知人篇》对现代人际交往有以下启示:
-谨慎择友:《长短经》中提到不可深交的“损人”“无质人”等五种人,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仔细观察他人的行为和品德,避免与盛气凌人、阿谀奉承、意志薄弱、愚钝顽固、心术不正的人交往过密,以免给自己带来不良影响和伤害。
-全面客观识人:《长短经》强调人心难测,不能仅凭外表或一时的表现来判断一个人。在现代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应避免以貌取人或被第一印象所左右,要通过多方面、长时间的观察来了解他人,包括观察其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反应、对待不同人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以更准确地把握其性格特点和内在品质。
-注重品德修养:《长短经》虽未明确强调,但从对各类人的描述中可看出,品德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良好的品德如诚实、善良、宽容、有责任感等,依然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我们自己要注重培养这些品德,同时也更愿意与具有这些品德的人交往,这样的人值得信赖,能与我们建立起深厚、稳固的友谊。
-发挥他人长处:《资治通鉴》中提到《长短经》蕴含扬长避短的用人原则。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和擅长的领域,学会欣赏和利用这些长处,不仅能让对方感受到被认可和尊重,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还能丰富自己的生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1.典故细节:宰予刚入孔门时,凭借出众的口才,赢得了孔子和师兄弟们的称赞。课堂上,他对各种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发言条理清晰,见解独特,给孔子留下了深刻印象。然而,时间一长,宰予的缺点逐渐暴露。他开始变得懒惰,不仅经常睡懒觉,错过早课,对于孔子布置的学习任务,也总是敷衍了事。孔子曾多次批评教育他,但宰予依然我行我素。而子羽,因容貌丑陋,初次拜见孔子时,孔子看他形象不佳,认为他不会有太大出息。子羽察觉到孔子的态度后,虽内心失落,但并未放弃,而是默默地离开孔子,开始独自钻研学问。他勤奋好学,对自己要求极高,无论寒冬酷暑,都坚持不懈地学习和修行。随着时间推移,子羽的学识和品德逐渐被众人认可,他广收门徒,在诸侯间声名远扬。孔子得知后,懊悔不已,感叹道:“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2.现代启示:如今,在社交网络和职场面试中,不少人会因他人的言辞动听而轻易给予信任,也会因外貌偏见错失结识优秀人才的机会。比如,面试时,有的求职者口才出众,但实际工作能力却不尽人意;而有些外貌平凡的人,在工作中却展现出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能仅凭第一印象和言辞就仓促做出判断,应多观察对方的实际行动和长期表现。
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
1.典故细节:庄子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目睹了世间的种种纷争与虚伪。当时,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相互算计,表面上和和气气,背地里却可能暗藏玄机。庄子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发出“人心险于山川,难知于天”的感慨。他举例说明,在宫廷斗争中,臣子们为了争权夺利,不惜使用各种阴谋诡计,表面上对君主忠心耿耿,实则心怀鬼胎。在民间,邻里之间也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就反目成仇,背后互相诋毁。这些现象都表明,人心的复杂程度远超人们的想象。
2.现代启示: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性有增无减。比如在商业合作中,有些合作伙伴在谈判时信誓旦旦,做出各种承诺,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为了自身利益违背约定。又比如,在网络社交中,一些人通过虚假身份和言辞骗取他人信任,实施诈骗行为。因此,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要保持理性和警惕,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通过多方面了解和分析,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典故细节: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理念,尽管屡遭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他周游列国,四处讲学,传播仁爱思想,面对困境从不抱怨,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他的弟子们深受其影响,也以坦荡的胸怀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之相反,孔子也见过许多为了私利而不择手段的小人。这些人常常为了追求功名利禄,陷入无尽的焦虑和痛苦之中。他们担心自己的阴谋被揭穿,害怕失去已得的利益,整日忧心忡忡,不得安宁。
2.现代启示:在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君子类型的人,面对工作中的竞争,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去争取,即使失败了也能坦然接受;而小人类型的人,可能会通过不正当手段打压竞争对手,成功了也担心被报复,失败了则怨天尤人。我们应该多与心怀坦荡的人交往,学习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远离那些心胸狭隘、自私自利的人,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活和视野。
总的来说,《长短经·知人篇》强调了知人对于治国理政和个人交往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知人的难度,并提供了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知人之法,对于人们在认识他人和选拔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