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周亚梅家(2/2)
“工期进展怎么样”
李学武头戴安全头盔,背着手站在轧钢厂的建设工地上,看着各种建筑机械被应用于施工现场,转头看了陪同他视察的邝玉生一眼。
邝玉生是厂里的老资格了,从车间主任一步步走了上来,一直到了生产管理处处长的位置。
如果按照红星厂原有的发展轨迹,他现在也许都成为副厂长了。
可惜了,他的进步和成长速度没赶上红星厂的发展速度,成绩和工作能力都不足以支撑他再进一步。
不过厂里对他还是很看重的,把位于钢城的新轧钢厂交给了他,邝玉生是钢城轧钢厂的厂长。
集团化的进程正在加速,从目前新成立的专业厂和分公司一把手的职务就能看得出来。
分公司只有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没有管委会主任,专业厂只有厂长和副厂长,同样不叫管委会主任。
原有的分厂还没有进行相关制度的变革,但在集团化的进程中,早晚是都要改的。
当然了,不叫管委会主任,不代表工厂和分公司的经营不受管委会的管辖和管理,只是一种业务专业化的强调和处理。
恢复谠组织生活的文件于去年就下发了,相信恢复谠组织管理架构的文件也不远了。
无论是分公司还是专业厂,都相对弱化了工会的组织架构,同样的,谠组织架构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能叫专业厂或者分公司的,一定是业务部门,在专业化的管理制度下,工会和谠组织架构就是要弱于总公司或者集团公司的,务实强于务虚,但也不是没有。
邝玉生这个厂长当的,是要比生产管理处处长难,比次一级管委会主任也要难。
一把抓,在现有轧钢厂机关的基础上,重新构建新的轧钢厂机关,还得尽快实现机关与厂区建设、工人调配、生产规划等等工作。
新的轧钢厂和现有的轧钢厂机关不再是重叠的,现有的轧钢厂机关会被拆分开,融合、组建各分公司和各专业厂机关,剩下的那部分则是会自动成为集团机关。
李学武刚落地钢城,首先要来看的便是新轧钢厂的建设,问进度,问情况,问困难,这是根基产业。
邝玉生看着明显比在京城时老了一些,但精神状态却好了不少,眼睛里都能看见小火苗在跳动了。
“工期没问题,绝对能保证。”他指了指正在施工的现场给李学武介绍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陆陆续续的从京城以及营口调集来的工程机械参与施工后,建设进度明显加快,工期目前来看,至少能提前4个月。”
“那就是还有压缩的余地。”
李学武点点头,看着现场说道:“施工进度和生产设备的安装以及生产结构布局你要盯好了!”
现场很嘈杂,他提高了音量交代道:“千万不要做脱裤子放屁的事,更不要出现安全生产事故!”
“明白,高标准,严要求。”
邝玉生面色认真地点点头,说道:“我们一定按照管委会的要求,建设高标准的生产环境,严格要求工程质量,严抓死守安全建设关,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这样的套话少说,我都听腻了,”李学武同邝玉生的关系没必要跟他客气,指了指不远处的简易施工房说道:“走,去看看工人的生活环境怎么样。”
建筑工地必有简易房,是给建筑工人和工程指挥干部使用和居住的,同样也包括厨房、医疗室等设施。
李学武关心的不仅仅是工期和质量,还关心在工地上辛苦工作的建筑工人,这里很多人都是红星厂原本车间里的工人,即将面临工人类别的划分。
从工业工人向建筑工人身份的转变,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而是上万人的集体划转。
红星厂大兴土木,在营城建设港区和船务,在京城建设亮马河生态工业区,在钢城建设集成化工业区。
三个大工地,吃下了红星厂因人事体制变革甩下来的绝大部分不符合现在生产需要的工人。
未来他们将集体划拨进入联合工程建筑公司,这也是红星厂目前正在推进的重点谈判项目。
这个时代的工人是可爱的,也是富有责任心的,从车间来到的工地,很少能听到抱怨声,就算是有,也会默默地自我消化掉,认真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从工业工人向建筑工人转变,不仅仅是身份变了,心态也需要进一步的改变。
李学武走进简易房工区,看着水井旁正在洗衣服的女同志,便问了邝玉生道:“这是工人家属”
“是,是工人家属,”邝玉生介绍道:“有的是双职工一起来的,有的是随爱人一起来的,也有一些是来探亲的。”
他无奈地说道:“工程进度抓的很紧,建筑这边基本上不会给到探亲假期,除非等到工期结束了。”
李学武很能理解这种辛苦和无奈,但他能说什么,看了看那边站起身望过来的女同志,又看了看泥水地里从简易房里跑出来的孩子,转身进了大食堂。
“伙食标准怎么样”
李学武进了席子围成的简易厨房,看着条件简陋,泥水遍地的环境皱了皱眉头。
这标准绝对不行的,可他也知道目前建筑工地就是这个样,要达到后世的标准是不可能的。
邝玉生也看出了李学武的不满意,可实际情况就摆在这了,他也不是看不见。
“双面馒头管够,这个时候蔬菜差一点,主要是白菜、土豆、萝卜三件套。”
厨子并不知道李学武的身份,但见着厂领导陪同,那一定是大领导了。
他也是实在,李学武问了什么他就说了什么。
跟在后面的工程处和委办的办事员挑了挑眉毛,目光看向了李学武。
李学武弯腰看了看现场准备的食物,确实如厨子班长所说,土豆、白菜、萝卜三件套。
这玩意儿炖在一块儿也好吃,只要有油水。
“光吃三件套可不成啊。”
他转头看向了邝玉生问道:“重体力劳动,没有油水人都要累垮了。”
“生活条件可以差一些,毕竟工期正在缩短,但伙食标准不能差了,这是每天都要吃的东西啊。”
厨子有些诧异地看了眼领导,眼里尽是不解。
这青黄不接的时节,能吃到三件套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咋地,还要吃肉啊
“我也是正在协调,看看能不能从厂里要来一些补助……”
邝玉生的脸上尽是为难,这财务工作不是他的强项,但他也知道建筑工程就是一个大漩涡,多少钱都不够用,厂里给的预算卡的死死的,包括建筑工程。
“我都没听说这件事,看来你协调能力不行啊。”
李学武瞅了他一眼,转头对随行的委办人员交代道:“去,打电话,联系炼钢厂,让贸易管理中心在钢城的经销单位送1吨猪肉过来,现在就去办。”
“是,”秘书应的很是利索,拎着黑色皮包,转身就出去了工棚,往来时的车队方向小跑着去了。
随行的保卫车里有无线电通话器,能直接联系到炼钢厂,拐着弯也能联系到经销单位。
随着秘书的离开,消息也不胫而走,李学武从简易食堂里出来的时候,不知什么时候围上来的工人和工人家属纷纷鼓起了掌,脸上也绽放出了淳朴的笑容。
“不是因为要吃肉才欢迎我的吧”
李学武笑着摆了摆手,对嬉笑的众人说道:“刚跟你们邝厂长说了,每周额外配给一吨猪肉……”
“喔——谢谢领导——”
李学武的话还没有说完,现场便传来了更加热烈和真诚的掌声以及欢呼声。
“呵呵呵——”李学武轻笑着回头对满脸苦笑的邝玉生用严肃的语气说道:“这口锅我不替你背啊,有了困难都不知道给我打电话,你协调到哪里去了”
邝玉生有苦难言,像他一样的处级干部下放到专业厂和分公司担任一把手的多了,李学武那里每天都能接到寻求帮助和支持的电话,他哪里好意思麻烦李学武。
“行了,好好工作吧。”
李学武没理会邝玉生的苦涩表情,给众人摆了摆手,说道:“照顾好自己,照顾好爱人,也要照顾好孩子。”
泥水里光着脚丫站着的几个孩子听见这话往家大人身后躲了躲,却还是忍不住好奇地看向他。
这可才是四月啊,天气就算回暖了,可也是带着凉的,泥水地里光脚丫,李学武看着都觉得冷。
但在这个时代,这个时间,人好像都是铁做的,不知道生病,更不知道冷一样。
李学武不可能下来一次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但能看见什么就解决什么,能解决什么就解决什么。
看了食堂,又看了工棚和临时医疗室,问了在这里工作的工人和家属生活状况,也问了问驻站医生这里的安全事故和管理情况。
最后,就在工人临时居住点,李学武同随行的干部们简单地开了个办公会。
“我今天只讲四点要求。”
李学武的脸上没有了刚刚对群众们的笑容,看着围在一圈的干部们严肃地说道:“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切实解决建筑工程遇到的一切问题。”
“每周一吨肉,要严格保证肉在工人的碗里,谁要敢动工人的肉,我就割他的肉。”
“劳动保障,劳保用品要按时发放到人,督促和监管工人严格按照劳动管理要求使用相关用品。”
李学武扫了一眼围在不远处工人和工人家属,有的家属身上还穿着劳保用品,工地上的工人穿戴什么
“医疗保障,要严格监管临时医务站和医疗室保证药品充足,医疗救护人员的职业能力和医疗水平。”
“最后一点,”他看向随行的轧钢厂机关同志要求道:“既然不能保证工人的假期,那就提供必要的娱乐生活,文艺宣传队和电影放映队要定期来工地服务。”
“记住了,有什么困难要跟我说。”
李学武在离开前拍了拍邝玉生的胳膊,一切都在这句话里了。
——
红星厂一行人到钢城当天上午李学武就考察调研了轧钢厂新区的工程建设情况,下午则陪同高雅琴参加了辽东工业领导小组的座谈会。
会议整整持续了四个多小时,从会场出来的时候天都要黑了,一众人的脸上也都是疲惫的神色。
今年红星厂的工作重点整体偏移,重工业向东北方向迁移,新兴工业项目也依托重工业区集成化发展。
辽东成了红星厂最大的资产布局地,内部管理和行政地位也得到了充分的提升。
董文学作为厂管委会副主任,还担任着红星厂辽东工业管理领导小组的负责人。
组织管理范围包括红星厂在奉城、钢城以及营城的业务,今天的座谈会徐斯年和萧子洪也来了。
座谈会上,李学武代表李怀德传达了管委会对辽东工业领导小组工作的肯定以及支持。
同时也强调了工业发展、企业管理以及工程管理的具体要求,向与会人员宣贯了新时期红星钢铁集团的建设重点目标和核心思想。
会议经过讨论和研究,确定了接下来辽东工业领导小组的工作方向和发展进程。
董文学做了工作汇报。
高雅琴和李学武都不是奔着辽东工业领导小组来的,也不是奔着红星厂在钢城的工业来的。
要看的工业早在上个月考察调研的时候就看了,比那些外商和联合单位负责人们看的还仔细呢。
留给红星厂辽东工业领导小组的时间只有大半天。
李学武当晚在轧钢厂招待所休息的,并没有去麻烦周亚梅,因为第二天一早他还有行程。
忙,真的忙,非常忙。
第一站由高雅琴和董文学带队,李学武陪同,一行人访问了钢城市,市管委会主任做了接待和会谈。
接下来又同钢城主管工业发展的葛平以及工业局进行了座谈和沟通,主要是相关业务的通气和对接。
然后就是走马观花地,由葛平陪同前往钢铁、机械加工、煤炭企业以及矿产企业走访调研。
高雅琴和李学武的时间很紧张,但每到一处两人看的都很仔细,与来时火车上看的资料进行印证对比。
钢城市遵照系统下达的政策,省里的布置和要求,对小型煤矿和落后煤矿资源集中治理和整顿。
李学武他们切实看到了小煤矿的生产经营现状,可以用胆战心惊来形容。
矿机使用率很低,更多地依靠人力进行生产和施工,无论是生产环境还是经营环境,成本和安全对比之下,都远远地被大型矿业甩在了后面。
也确实到了不改不行,不关不行的地步了,仅就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矿业安全生产事故就将全年的指标用没了,着实打了相关负责人的脸。
从本世纪下半段开始,煤矿开发工作中,人力需要就越来越小了,更多地是依靠工业机械进行作业。
真正像李学武他们看到的那样,黑呼呼的煤矿工人背着煤炭走出矿洞的情况已经少见了。
改是一定要改的,市工业局的意见同省里的一致,但怎么改,还是要听一听市里的意见。
葛平在车上同李学武讲的很直白,他不能放弃市里的财政利益,更不能忽视了煤矿工人的利益。
嗯,条件已经提出来了。
两条:属地组建或者兼并现有的企业,财政税收落在钢城;矿产开发必须优先录用本地的工人,包括兼并企业过程中,不能影响到矿务工人的工作和生活。
李学武没有给出正面回复,但也很直白地将目前红星厂组的资本局基本情况交代了个清楚。
首先是管理,必须按照红星厂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制度进行变革,一旦实施兼并和收购,对相关财务、干部、业务等等方面要进行全方位的整理整顿。
这是给钢城打个预防针,别到时候觉得红星厂整理整顿的太狠了,太清白了,受不了了。
其次是技术,相关的技术和设备会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矿业开发和生产设备进行补充,对人力的要求会提高,技能和人数是呈反比的。
要更好的工人,要更少的工人,这就是实际情况。
法商圣塔雅集团会提供先进的煤炭生产设备,拎着矿镐的工人可不一定都会驾驶这些机械。
再一个,目前走收购和兼并路线,原有矿产企业的资产价值在红星厂的面前会严重缩水。
很简单的道理,他们所保有的机械设备都不在红星厂的使用范围内,他们的工人也大多不符合红星厂的技术要求,就连生产的矿洞都不在红星厂的考虑范围内。
所以,提前说的不仅仅是管理制度要变革,资产和资源重组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争议。
红星厂绝对不会赔本赚吆喝,被兼并和收购的一方,一定会付出自认为惨痛的代价。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资本局主要包括了东城信用社、工行、建行等投资型资本,更为看重综合实力和稳定的经营环境。
再加上圣塔雅集团的介入,未来与地方管理上的矛盾一定会不少,怎么协调是个大问题。
所以李学武的态度很明显了,红星厂目前不会考虑收购和兼并,更有可能是组建新的企业。
也就是说,葛平所提出的两个条件,他最多只能答应一半,一条的一半。
也就是属地财税征收,要充分保证钢城的利益。
关于这一条,李学武的意见是综合考虑,红星厂建厂、组公司,绝对不可能受钢城市管理。
集团企业,有资格独立管理和运营,不可能给自己找个婆婆管着自己,钳制着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但财税方面,红星厂并不介意税交在哪里,矿业公司就地交税也很正常,可财就不用想了。
红星厂有着独立的财政系统,不可能用盈利支撑地方财政,这是地方企业的责任,跟他们无关。
至于说现有煤矿工人的利益,他是一点都不想沾这样的无底洞,红星厂自己的工人安置问题都勉强才解决呢,还要安置这么多的临时工
所以钢城的两条意见,他只应了一个税。
能谈就谈,不能谈就走。
商业谈判,不能沾一点个人情绪,他无比同情煤炭工人的工作环境,但这不是做慈善。
要用这些工人,等企业建好了,再招录过来就是了,没必要把钱丢进市属企业去填补大窟窿。
接连好几天,谈判好像进入到了僵局,李学武的工作压力降低了,便来了周亚梅家里。
看什么!累了这么多天了,就不能休息休息吗
——
听编辑的话换了个书名,看看能不能骗一些新读者进来,请大家不要误会和慌张,继续支持老武,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