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治河八策(1/2)
第037章治河八策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黄河从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不断冲击形成了华北平原,滋养了中华文明。
但是,黄河也是一条难以驯服的河流,大量的泥沙淤积导致河道不畅,最终引发无数次灾难。
因此,历朝历代都会将治理黄河作为国家的大事,黄河治理影响到国家经济和社会稳定,因此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
其实朱祁镇自己也清楚,自南宋以来,黄河就实现了“夺淮入海”,对江淮地区的威胁也变得更加严重。
到了明清时期,由于黄河上游生态破坏严重,使得黄河的泛滥、改道的频率加快,治理黄河的难度也随之增加。
清朝初期,黄河泛滥问题越发严重。根据统计,顺治年间,黄河大决口就有15次;康熙初年(1662—1677年),黄河决堤更是达到了惊人的67次。
即使到了后世,黄河防汛仍旧是国家的重点工作,直到新中国成立,举全国之力在黄河中上游建立了小浪底、龙羊峡等水电站,这才从一定程度上驯服了这条洪水巨兽。
“周忱!”朱祁镇扶着御案,屁股上火烧火燎让他有些烦躁不安。
“臣在。”周忱颤声道。
“你在河南踏勘数月,可想出了治河之策?”朱祁镇语气稍缓,问道。
周忱一听,心中明了,皇帝刚才雷霆大怒,其实不是冲他发脾气,而是在保护他,现在皇帝问他治河之策,正是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他在河南数月,沿着黄河干流上下千里,泥行相度,进行了实地考察,广泛征集乡绅、兵民、工匠、役夫的意见,心中已经初步治河措施。
“起来说话。”看着周忱满身泥垢,面容苍老,朱祁镇心中不忍。
“谢皇上。”周忱站起身,稳了稳心神,缓缓开口道:“皇上,若想一劳永逸治理黄河,臣有十六个字。”
“哦?哪十六个字?!”朱祁镇笑道。
“审其全局,首尾合治;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周忱道。
“皇上,前两句是臣根据历代治黄史料记载和实地踏勘总结而来,后两句…臣斗胆,请一人上殿亲自为陛下和诸位臣僚解惑。”周忱又道。
“是何人?”
“皇上,此人是臣在踏勘时认识的一个青年才俊,其出身河丁,世代居于黄河岸边为朝廷修筑河堤。”周忱说罢,又跪了下去。
“皇上,臣敢担保,若能重用此人,黄河必能大治!”
众臣一听,顿时炸开了锅。
“这周大人莫非得了失心疯了?居然敢用一个河丁去治理黄河?”
“我等饱读诗书,也不敢夸下如此海口啊!他居然让一个河丁来治理黄河简直是异想天开。”
“就是,我看这周大人是黔驴技穷了,这才抬出一个河丁来搪塞皇上。”
……
朱祁镇听闻,也是一滞,他虽然心里有些不信,但还是觉得周忱为人踏实方正,想来所推荐之人定然不会差到哪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